【原文】
为父母者,在其子幼少时期,若一味以尊严自居,则儿辈望而生畏,于见面时貌为庄敬,背面时肆无忌惮,流弊甚多。不如乐叙天伦,融洽无间,藉以窥察儿童之真性情,认识儿童之真病根。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固不宜缄默不问,亦不宜恶颜厉色,动辄夏楚①从事,逼成其见父母而生畏,甚且避不见面之不良习惯。
父母对儿童之美德善行宜以奖勉兼施,促其益进。但不可誉不去口,逢人宣扬,长其傲慢。
父母对儿童之过失,当平心静气,善于开导,并激动其愧悔之诚,克治之勇。
【注释】
①夏楚:指荆条。
【译文】
为人父母的人,在他的孩子还是幼童时期,假如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尊严,那么儿辈见到自己望而生畏,见面的时候貌似庄严恭敬,在背面时就肆无忌惮,恶习毛病很多。倒不如和孩子共叙天伦之乐,融洽无间,借此以窥探察觉儿童的真性情,认识儿童真的病根所在。
父母对儿童的过失当然不能闭口不问,但也不能疾言厉色,动不动就用荆条进行体罚,逼得他见到父母就害怕,甚至还会养成躲避父母与父母不见面的不良习惯。
父母对儿童的美德善行应当奖励与劝勉并重,促使他更加精进。但不能赞誉不离口,见人就宣说赞扬,这样会增长他的傲慢心。
父母对儿童的过失,应当平心静气地处理,善于开导,并激发鼓动他真诚的惭愧悔过之心,克制习气毛病的勇气。
【原文】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
教子九则:曰勤学、曰择交、曰戒多言、曰习应对、曰知礼义廉耻、曰明进退威仪、曰惜光阴、曰守信用、曰遇事有识见。
教子以变化气质为先。刻薄者,宜教之以宽厚;暴厉者,宜教之以温和;浮华者,宜教之以朴实;浅露者,宜教之以含蓄;轻躁者,宜教之以持重。
教子者,宜先去其傲心,养其谦德,使能温恭退让,行无邪僻。子弟十岁上下志识未定,而记忆力特强。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故于幼年子弟前,勿述鄙恶之事,尤戒媟秽之谈。或称贤圣高踪,或陈古今法戒,倘遇旁人开口作粗俗之戏谑,宜令子弟回避。有子不教,不独自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
【译文】
教育孩子有五项内容:引导他的心性、拓宽他的志向、长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正气、克制他的毛病。
教育孩子的九条原则:勤奋学习、选择交友、戒话多、练习日常应对、懂得礼义廉耻、明了进退的威仪、珍惜光阴、守信用、遇到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教育孩子首先是变化他的气质。刻薄的,要教他懂得宽厚;凶暴的,要教他懂得温和;浮华的,要教他懂得朴实;好表现自我的,要教他懂得含蓄;轻躁的,要教他懂得稳重。
教育孩子,应当先剔除他的傲慢心,长养他谦虚的美德,使他能温恭退让,行为举止没有邪僻。子弟十岁左右思想意识还没有定下来,而记忆力非常强。一句善言听到耳朵里,就会终身不忘;一句恶言听到耳朵里,也会时时起邪念。所以在幼小的子弟面前,不要说鄙陋低劣之事,尤其当戒除淫亵的言语。或者给他讲古圣先贤的事迹,或者给他讲古今的礼法规诫,倘若遇到别人开口说一些粗俗不堪的戏谑之言,应当让子弟回避。有儿子不教育他,不单单是让自己的后代命运不幸,也使别人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不该嫁的人。
【原文】
妇者,家之所由盛衰。苟慕其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傲其姑、轻其夫者,齐大非偶之弊即在此。
择师、择配、择业,为人生之大关键,能左右一生之人格、功业、幸福,不可不慎。
【译文】
媳妇是一个家庭兴盛和衰落的根本,如果羡慕女方家富贵而娶他家的女儿为妻,那么他们家的女儿仗着她娘家富有,没有不藐视自己的婆婆,轻视自己的丈夫的,古人说的“齐大非偶”(高攀门户)的害处就在这里。
选择良师、选择配偶、选择行业,都是人生的关键,能左右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功业、幸福,不能不慎重。
附:
齐大非偶
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国(今河北迁安县一带),时常南侵齐、燕、郑等国。齐国(今山东北部)虽然是个大国,有时却打不过山戎。齐僖公时,有一次山戎又来进攻齐国,僖公向各邻国请求派兵救助。郑国的太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便奉命带领人马,前去支援。忽非常勇敢,部队战斗力也很强,一下子把山戎兵打得大败,歼灭了大约三百敌人,俘获了大良、少良二员大将交给齐国。齐国于是杀牛宰羊,慰劳各国将领,庆贺胜利。齐僖公请鲁国的将领,把慰劳品依次一一分送。郑太子忽排在最末一位。忽心想:“这次打败山戎,主要是我的功劳,为什么反把我排列在最末?”原来这样的排列次序也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其他各国的国君多是侯爵,郑国的国君是伯爵,要低一级。可是太子忽认为慰劳应按将领战功的大小,不能论国君的爵位高低,因此很不满意。
齐僖公本来很喜欢郑太子忽,早就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曾经正式提过亲。可是太子忽不愿意。有人说忽真傻,齐国是个大国,跟大国国君的女儿成了亲,有了靠山,往后的好处就多了,都劝他答应这桩亲事。太子忽说:“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每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对象,齐国太大,齐国国君的女儿,不是我合适的对象。《诗经》说:幸福全靠自己求。所谓‘往后的好处’,主要应由我自己去创造,依靠大国算什么?)”现在郑太子忽帮齐国出力打了胜仗,齐僖公更喜欢他了,便又派专人到郑国来说亲。忽更加不愿意了,坚决加以拒绝。他对人说:“以前我尚且不答应,现在怎么就行?我要是娶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人家就要笑话我:怪不得忽那样英勇地打山戎,原来有他个人的企图啊!”
这桩亲事终于没有成,“齐大非偶”这句成语因此流传下来。认为对方门高势大,不敢仰攀为配偶,就说“齐大非偶”。
【原文】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家之子弟,服饰、车马,日与群小为伍,以至身败名裂、家破身亡者,非其本心不肖,无业故也。
世家子弟凭借本优,果其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淫、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精金美玉,人人将见而重之。若乃恃优妄作,为纨绔、为恶少,其招人齿冷,亦视常人加倍。非世家之负子弟,乃子弟之负世家也。
富家子弟眼孔大、口气大,衣则华贵,食则美味,居则大厦,出则汽车,任意挥霍,罔知艰难,骄傲之气足以倾家。故为子孙计者,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年享受勿使太过。要知成名立业者,多困穷家之男儿;败家丧身者,多富贵家之子弟。
【译文】
人有孩子,就应该让他有固定的事业,贫贱如果有一门正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如果有一门正业,就不会为非作歹。凡是富贵家的子弟,讲究服饰、车马,每天都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在一起,以致身败名裂、家破身亡,不是他本心就坏,是因为没有一门正业的原因啊!
世家的子弟们凭借着祖宗基业优厚,如果他每说一句话都想到要切实可行、每做一件事都想到值得别人去效法,不骄傲淫邪、不欺诈虚伪、不刻薄、不轻佻,品行如同精金美玉一般,人人将会非常尊重他。如果倚仗家势而胡作非为,为纨绔子弟、为乡里恶少,他招人鄙视耻笑,也比平常人要多出数倍啊。这样就不是世家的出身拖累了子弟,而是子弟辜负了世家啊。
富家的子弟眼界高、口气也大,穿衣穿华丽昂贵的,吃饭吃美味佳肴,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开小轿车,任意挥霍,不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骄傲之气可以倾毁整个家族。所以为子孙打算的,应当先使他的心志受苦,让他的筋骨劳累,少年时期不要让他享受得太多。要知道成就名声创立事业的多是穷困家的男儿;败家丧身的,多是富贵家的子弟。
【原文】
十贤子孙未必能兴家,一不肖子孙败家而有余。子孙朴钝者不足忧,惟聪慧者可忧耳。自古失败之人,愚钝者十二三,才智者十七八。盖钝者多安分、小心、敬畏,所以鲜败。若小有才智,举动剽轻,百事无恒,放心肆己,则克有终者罕矣!
人家得富贵子孙不足幸,得贤子孙乃为大幸。子孙贤而富贵,固可以有所建树;即或贫贱,亦能清芬世守,延及后裔。若不贤者,贫贱既易辱及祖先,一旦侥幸而得富贵,则骄佚嫉狠,举宗均受其祸,可为深惧也。
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好与不好纯视乎教与不教。教子之本,还在修德。《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人知此而力行之,斯于贻谋之道思过半矣!
辛巳暮春潘龄皋书于故都旅寓
时年七十有五
【译文】
有十个贤孝的子孙未必能够使得家庭兴盛起来,而只要有一个不肖的子孙败家就绰绰有余。子孙朴实愚钝还不足以让人担忧,唯有聪明过人最让人可忧啊。自古以来,凡是失败的人,愚钝的占十分之二三,聪明的人却有十分之七八。大概愚钝的人大多都安分守己、小心敬畏,所以很少失败。如果小有才智,就举止轻浮,凡事没有恒心,常常放纵自己的习气,那么能够得到善终的就很少。
人家得富贵子孙不值得庆幸,得贤孝子孙才是大幸之事啊。子孙贤明又富贵,固然可以有所建树,即使贫穷也能德行高洁安贫守己,并将德行传承给后世子孙。如果不贤明,贫贱时就会辱没先祖,一旦侥幸得到了富贵,就会骄纵放肆凶狠嫉妒,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祸害,可要深深地畏惧啊!
有好子孙才是福,没有多少田地并不等于贫穷。好与不好都在于教育不教育了。教子的根本,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修养德行上。《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努力去做,这对祖宗的训诲就领悟一大半了!
辛巳暮春潘龄皋书于故都旅寓
时年七十有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