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我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凭IQ得到一个好的职位,但是凭EQ开始发展自己。也就是说,让孩子成才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从社会实践来看,情商显得尤为重要。
比尔·盖茨说:“智商不是无可替代的,想要成功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作出明智的抉择,以及拥有宽广的思考力。”一个人的智商可以使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使他能顺利地得到一份工作。如果他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外界和上司、同事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不会让外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在受到挫折时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激情,并可以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不会怨天尤人或悲观失望,那么他的智商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
一个人是否成功,情商与智商的作用一样重要。
现在,中国的孩子在IQ方面所花的时间占绝大多数,而外国人对孩子在EQ方面的教育要远远多于IQ方面。
中国孩子回家,父母一般会问:“小宝,老师今天教了什么?”而美国妈妈会这么问:“彼特,你今天问了老师些什么?”在美国,老师在上面努力地教,下面在不停地问,讲究互动;在中国,学生都是安静地坐在下面。
在美国,我发现课堂中最沉默、最安静、最不愿意起来讲话的都是中国学生;跟老师站在一起辩论,跟老师吵得面红耳赤的,拿着书给老师看,还从图书馆搬资料给老师看的都是外国学生。
我台大毕业的同班同学,去美国读书,读了一年以后,就胃出血,每次上课一轮到他讲话,他就胃出血,后来他就退学了。他是吓得胃出血。可见,他多么的紧张。其实,台湾大学很优秀,他托福也考了630多分,这样优秀的人,会紧张得胃出血,真是难以想象。其实,他不是怕面对大家,而是怕丢脸。中国人太重视学历、IQ这些东西,把孩子都压死了。
中国父母现在对于孩子IQ的关注是一个悖论,孩子的IQ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父母能够参与的比较少,很多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学校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IQ水平。
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抱着一种“别告诉我过程,我只想知道结果”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思想与习惯上的差别,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观念,必将帮助他在未来取得成功。
孩子的情感体验要远远提前于思维认知的发生。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碍。当孩子没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他和父母间就不会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很难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最终致使心理发展延迟或自闭。
提高孩子的EQ应先由父母做起,家庭是孩子学习情商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石。在家里,孩子将学到许多基本信息知识,比如他们的自我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如何洞悉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