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教社区 > 家教实例

亲子双赢:企业家妈妈分享教子必修课

★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应该平等交流,共同讨论问题,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 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要做给他看,而不仅仅是说给他听。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从父母对事业、对家庭忙碌的身影里,不断地汲取营养。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母爱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从有形转向无形,由物质转向精神,从说教转向沟通,以疏导、示范、带动为主要方式。

·人物档案·

刘素敏,安徽省文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努力拼搏18年,科技兴厂搞改革,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超亿元,进入中国白酒行业50强的企业。同时,她不忘母职,把工作和教育孩子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民营企业家、“江淮十大女杰”等荣誉,连续两次被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家”称号。

大儿子韦一丁, 2000年于福州大学电气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东南大学 (南京)电气工程系攻读“电力系统远程测控技术”专业研究生。他采用16位DSP单片机系统,替代该行业8位数字系统,提升了该行业的经济效益。小儿子韦小丁,199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微博)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他与韩裔人士李琩钴一起研究发现,从铅笔石墨中提取的石墨烯,竟然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百倍。

这是一位事业和家庭双赢的女性。她努力拼搏18年,科技兴厂搞改革,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超亿元、年创利税5000多万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她不忘母职,把工作和教育孩子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鼓励和鞭策孩子,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她的经历告诉人们,母职和事业并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好是可以共赢的。

高期望值下的严要求

1948年,刘素敏出生在安徽省临泉县黄岭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64年,16岁的她以全县数学第一的成绩,考入阜阳地区最好的中学——阜阳一中,并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素敏回到乡下,成为一名回乡知青。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农村开始大办中学,刘素敏成为一名“耕读老师”(即干农活的文化人)。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有书读,还能教书,就是一件最好的事情。那段时间,刘素敏“饥不择食”,什么都学,知识面开阔了不少,学生们也很喜欢她。

恢复高考后,刘素敏以突出的理化成绩被无锡轻工学院化学系录取了。大学毕业时,她放弃留校机会主动要求回家乡,进了当时的临泉县酒厂,做了一名技术员。

刘素敏的两个儿子是1978年和1980年相继出生的,那时,正是刘素敏和丈夫韦少先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丈夫是当时县里有名的笔杆子,写材料、筹备会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刘素敏又是厂里的技术员,很多事情需要她做。仔细掂量带孩子和工作的一件件事,哪一头她都舍不得放下。老大是早产儿,看着怀里瘦小的孩子,刘素敏心里曾经很难受,暗下决心:“只要孩子能活下来,我就要付出全部的爱,将他培育成才。”她坚持自己带孩子,白天要准备好孩子的三顿饭,晚上,边做家务,边与孩子沟通。尽管当时工资很低,但刘素敏还是会买来各种小画书或自制一些玩具,与孩子一起游戏。

孩子刚学走路时,摔倒了,不起来,刘素敏一定要求孩子自己爬起来,慢慢地养成习惯,不要总是依靠别人。孩子慢慢长大了,到了四五岁时,刘素敏就分别把他们送到乡下的亲戚家,一住就是几十天,让他们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苦。那时候,乡下的条件比较差,一到夏天蚊叮虫咬,卫生环境也不好。起初,孩子不适应,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每次回来后,皮肤黑了,衣服破了,有时手脚也被划伤了,但是,却皮实多了。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棉衣的袖口和裤管,都是刘素敏用各色布料一圈圈加长的,每年都延接一次,好似树木的年轮。那时候她不想让孩子穿得太好,不是因为穷,是因为有顾虑:从小比吃、比穿,长大肯定没出息!

饭桌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

当工作、家庭、孩子几副担子一起压在肩上时,刘素敏也曾喘不过气来。

1985年,刘素敏所在的企业濒临破产边缘。1987年7月,在大家的推举下,刘素敏走上了厂长的岗位。她带领全厂员工浴血奋战,1988年,她注册启用“文王贡酒”这个品牌,当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当时,她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只要回到家里,刘素敏就把时间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一边做饭,一边提问。到了吃饭的时间,饭桌就变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刘素敏给孩子们讲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日常遇到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以开启孩子的智慧,激励孩子们的上进心;有时,还会针对孩子的缺点,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倾向,及时提出批评或警告。

刘素敏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应该平等交流,共同讨论问题,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再慢慢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教育。而且,家长(微博)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有时,一个眼神和一句鼓励的话就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榜样,刘素敏体会到:“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要做给他看,而不仅仅是说给他听。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从我们对事业、对家庭忙碌的身影里,不断地汲取营养。”

引导孩子走出成长中的误区

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基础教育很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习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对孩子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更要注重教育孩子的方式。

刘素敏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过波动,都曾出现过成绩滑落的现象。那时,她发现大儿子迷上了电子游戏机,小儿子则结伴打篮球,一玩就没有了节制。她一觉察到苗头,就及时了解,分析原因。她认为,要想有效地扭转这种倾向,就必须着眼于解决孩子的思想认识,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上做文章。

于是,刘素敏先后把在乡下务农的两个弟弟找来,向孩子轮番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生辛苦操劳,至今还没能脱贫致富,不就是因为没文化、缺技术吗?以前穷,上不起学,现在条件好了,不安心读书,不仅误了自己,也伤了大人的心。接着,她会和孩子一起研究并寻找克服打游戏成瘾的办法,以及打篮球怎样才能做到适度。

于是,两个孩子有了变化,学习主动了,成绩越来越突出。

小儿子初中毕业,报考高中时曾经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在本地县城就读,吃住在家,生活有人照顾;二是到离家百里之外的省重点中学阜阳一中就读,吃食堂,住集体宿舍,一切生活都要自己打理。

当时,刘素敏毫不犹豫地鼓励孩子选择阜阳一中。高中三年,孩子真是在苦拼,除了寒暑假,平时没回过一趟家。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各门功课学得呱呱叫,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

有人认为,孩子大了以后,不必再多管多问,一切让孩子自己做就行了。刘素敏却认为,母爱的深切和强烈,还表现在一个“恒”字上,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让孩子体味到母爱的甘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日渐丰富,母爱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从有形转向无形,由物质转向精神,从说教转向沟通,以疏导、示范、带动为主要方式。

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父爱如山,涵养水土,遮挡风雨,沉稳地立在那里,把孩子托起来看世界;母爱如水,处处环绕,精心滋润,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家庭“生态”好,一定会培育出好孩子。在刘素敏的家庭里,这种父爱、母爱始终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它如同孩子成长中的推动器,不断把孩子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

1995年,刘素敏的大儿子要到福州大学就读。临行前几天,刘素敏一下班就往家里赶,精心给孩子打点行装,东西带少了怕不够用,带多了又怕路上拖累,结果总是拿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她边收拾东西,边叮嘱孩子:“到学校后,要尽快适应环境,和同学比学习、比上进,不能比着玩、比吃穿、比花钱。”孩子很认真地听着,并不觉得母亲啰唆。此刻,他比以前更能理解自己的母亲,似乎自从决定离家读书的那天起,就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孩子到大学后,认真按照母亲说的去做。第一学期结束了,孩子还在回家的火车上,老师就给刘素敏打来了电话,询问家庭经济情况,当得知孩子的家庭条件还比较宽裕时,禁不住连连称赞:“真为你高兴,教出了个这么好的儿子!这孩子懂事,学习刻苦,对自己要求严格,特别是生活很俭朴。”原来,孩子在校期间,每月的花费包括吃饭在内,从不超过350元,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的家庭很贫困呢。

2000年,大儿子本科毕业,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工作就业,成为刘素敏家一个新的难题。孩子的前途,家长不便硬性做决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可是,孩子表现得很茫然。小儿子这时正读大学二年级,竞争很激烈,压力又大,也很是烦躁。两个孩子又到了需要帮一把的关键时刻。

暑假里的一天,刘素敏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先是拿出丈夫近几年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理论文章,一篇篇地翻给孩子看,其中有两篇刊登在《求是》杂志社主办的《内部文稿》上。接着,刘素敏又拿出一沓国家专利局授权颁发的专利证书,一共有15项,全是她担任厂长期间,在抓管理的同时,挤时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每年可为单位节省经费、增加效益近千万元。

看到这些,孩子们先是很惊奇,接着是惊叹,最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想:为什么父母从没向我们提及呢?原来,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获得成绩不张扬,遇到困难不屈服,心里是那么的充实。

两个孩子默默地点头,从眼神里,刘素敏看到了他们的意志和决心。后来,大儿子报考了研究生并顺利被录取,小儿子学习劲头更足了,成绩不断上升。显然,父母以身作则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