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庭社区 > 家教案例

博士生辞职当“全职爸爸”

2014-07-06

    “现代私塾”理念一:在游戏中学知识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袁鸿林的家时,他刚刚带女儿小逸从海盐着名的园林“绮园”回来,正在吃午饭。从今年7月起,袁鸿林几乎每天都会带女儿去绮园逛一个上午,一边玩,一边给女儿上课。“绮园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这么好的环境下,孩子一边玩一边学,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袁鸿林解释说。

  袁鸿林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培训教室显得有点乱,随处可见各类幼儿书籍和碟片,内容有英语、日语、古汉语等,角落的小书桌上还摊着纸笔砚墨,墙上贴着小逸平时写的字、画的画,桌子底下还竖着一块围棋棋枰。记者发现,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小逸先后读过英语、日语、汉语拼音、写过毛笔字,最后还拿起小提琴拉。每样东西“玩”的时间都不长,但却都有板有眼。袁鸿林说,他就是这样让女儿慢慢“玩”出学习兴趣来的。

  “现代私塾”理念二:多种语言一起教

  5岁的小逸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父亲之间时不时就冒出几句“I’mcoming”、“Ok,noprob-lem”这样的日常对话。袁鸿林说,女儿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在10个月大时就能说一些话了。由于他自己英语比较精通,因此他在小逸两岁时,便有意识地教女儿说英语。“最开始我也不教她什么ABC,我只是买来英文歌曲的磁带,反复地放给她听,然后慢慢地教她唱。小孩子很喜欢唱歌,平时几乎曲不离口。学会一首后我又教她下一首,等两个月后她的英文歌模仿得有些基础了,我才慢慢带她入门。”

  有很多教育专家不赞同孩子太早接触外语,对此袁鸿林却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母语是贮在内存里的,而后期学的外语好比是存在硬盘里,内存的调用速度要比硬盘速度快得多,因此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共同放进‘内存’,那将来对外语的应用有很大好处。”

  袁鸿林认为,3-8岁的孩子在听力、语言模仿能力、思维兼容性都处于最佳阶段。另外由于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小逸已能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课文,差不多相当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袁鸿林已开始着手教她日语的日常对话。记者发现,袁鸿林在教女儿记忆日语单词时,经常随机问她同一意思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小逸几乎不用想便答了上来。“在几种语言间随时转换,让孩子习惯用外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袁鸿林考虑要教女儿第三门外语:法语。 “现代私塾”理念三:懂心理再教孩子

  除了外语,袁鸿林还带领女儿广泛涉猎书画、音乐、古汉语等领域。这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填鸭式”的教育,在这对父女间却进行得特别顺利。

  翻开他为女儿制定的每天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袁鸿林还准备过段时间教女儿上网,在网上学习各名校名师的课程。“我不强迫她去做什么,而是慢慢引导她这方面的兴趣。”袁鸿林的诀窍很简单。

  袁鸿林最初带女儿接触书画时,给她买来一大叠宣纸和笔墨,然而他并没有要求女儿每天练多少个字、画多少幅画,而是任着性子让女儿涂鸦。在女儿涂鸦的同时,袁鸿林则在一旁写字、画画,并拿出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给女儿看。慢慢地,等小逸在对艺术有了一定的感觉时,袁鸿林才开始给女儿讲述一些书画技巧。“这段过程差不多有一年。”袁鸿林说。现在,小逸即使有时画上了瘾,父亲也会适时阻止她继续动笔,防止她在兴趣上出现“疲劳”。袁鸿林是一个很讲究教育技巧的父亲。去年小逸开始学习小提琴时,袁鸿林自己也买了一把小提琴,陪着女儿一起拉。

  开始,他请的是一位海盐当地公认技巧最高的音乐老师,但小逸学了一段时间后,袁鸿林发现这位老师并不懂得带这么小的学生,便立即为女儿选了另一位技艺虽不是很高但懂得小孩子心理的音乐老师。

  “现代私塾”理念四:模仿古代侍读制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袁鸿林发现女儿在与一些比她稍大几岁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时,会格外来劲,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长,还显示出一种争强好胜的劲头。他受此启发,模仿起古代的“侍读”制度,从去年暑假起专门张榜招收了五六个比小逸年纪稍大点的孩子,到他家学习英语,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免费招待饮料、零食。

  结果,效果非常不错,不仅女儿的学习劲头高了,那些“陪读”孩子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现代私塾”理念五:传统文化多熏陶

  前一天吃晚饭时,小逸扒了几口饭,便急着要下楼去找小朋友玩。袁氏夫妇硬要女儿吃完饭再玩,小逸跟他们争了半天,最后冒出一句:“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你们懂吗?”女儿嘴里突然冒出的这句《论语》名言,让夫妇俩不由哑然而笑。

  原来,在小逸两岁时,袁鸿林就有意识地买一些诗文读图,教女儿念唐诗,读《论语》。袁鸿林想法很简单,让女儿早点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对将来的语言、文化功底都有好处。但他并没有想到其中的意思,竟让这个刚满5岁的小女孩体会出来了。那袁鸿林为什么要让女儿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学习多门外语,并涉猎几门学科的内容呢?原来这位父亲在心目中已为女儿的将来暂定了一个目标:“我女儿的最大优势在于思维敏捷,语言运用超前,记忆能力突出。我预计若干年后,国家非常需要高层次的多种语言的同声传译,或具备多种语言工具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在大学里主修过国际关系的袁鸿林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广告位